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羶。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首秋轮台。唐代。岑参。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羶。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身居异域在那阴山西面,
轮台孤战位于雷海旁边。
秋季已到只见行行飞雁,
夏日刚过不闻声声鸣蝉。
秋酉时时打得毡墙潮湿,
秋风阵阵吹过帐幕腥腔。
轮台之地距离家乡万里,
边地元串已经过去三年!
首秋:初秋之意,为阴历七月。
轮台:为北庭州属下辖一县,今新疆乌鲁木齐附近,具体位置至今未得确定。
阴山:今乌鲁木齐以东之天山东段山脉。
雪海:浩瀚之沙漠雪原,为当时轮台北面之沙海。
毡墙:毡帐之围墙。
毳幕:毡帐。毳cuì,鸟兽的细毛。
羶shān,羊等牲畜的腥臊气。
参考资料:
1、唐名家诗导读编委会.唐名家诗导读: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日
《首秋轮台》作于公元756年初秋,岑参是年四十岁,距第二次赴北庭整三年。公元756年秋,岑参在西域北庭已度过三年时光。岑参作《首秋轮台》之时,应该是已经做好了返囬内地之准备,因此,诗歌短短五言八句,却似总结西域生活一般,使人读之,马上即可感受西域之生活情形。
参考资料:
1、唐名家诗导读编委会.唐名家诗导读: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日
《首秋轮台》这首五律于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诗人居轮台时所作。诗人于公元754年赴北庭,至今已历三年,诗中描绘初秋边塞景物.抒写久居边塞的惆怅心情。
诗的开头面句从地点“轮台”落笔写。地为“异域”,城为“孤城”,而又位于明山之外,雪海之边,两句互相补充,各分三层以写边地荒远苦寒,起调极为沉重。
诗的次两句则从时间“首秋”落笔写。“秋来”和“夏尽”点明“首秋”,雁为北地之氏“唯有雁”照应“孤城”二字;蝉为家乡之物,“不闻蝉”照应“异域”二字。“唯有”、“不闻”。从所见所闻,一正一反两个方而来写边地荒远苦寒。
诗的五、六两句从居住环境方面写。边地的秋风秋雨侵袭着诗人居住的蓬帐,毡墙已经潮湿,帐幕发出胞气。上句景物诉诸视觉,下旬景物诉诸嗅觉,可见诗人置身子怎样的氛围之中。一“捞”一“格”,写边地初秋气候的恶劣,点染秋景气氛,勾划出一个极为凄苦的环境。
诗的最后两句仍从地点时间两方面着笔来写。“轮台万里地”,写边塞地点之远;“无事历三年”,写戍边时间之长。环境苦寒,秋日又至,家乡万里,归去无期,思念家乡宅切是不言而喻的。因面这两句实为诗人之所感。
这首诗由诗人所居异域而及诗人首秋所见,而及诗人边地所居,而及诗人心中所想,由远及近,层层写拢来,久居边塞的苦闷心情在首秋轮台的景物描绘中得到自然而又含蓄的表露。
首句为地理环境,异域,有别于内地,且在阴山之外;孤城雪海,竟然为沙漠之中的一块绿地。次句为气候环境,轮台之夏和秋季很短,夏季听不见蝉鸣,秋季看不见大雁,一不留神便进入冬季。三句为居住环境,住用毡帐,不防雨。结尾为总结感叹,茫茫万里辽阔之轮台,拜拜在这呆了三年。能看出来,岑参此时有些伤感,不知是对此西域轮台不满意,还是因为未能建功立业长叹息。
轮台为古单于之地,风物民俗尽殊,即古之所谓异域。作者《轮台即事》破题即曰:“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即写其风物之异,与异域之感。结句平实,然平中有奇,实中有虚。无事而于此偏远荒漠之地度过三年。其难熬可知,其感触可会,句外有无穷之意。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秋日杂兴。宋代。敖陶孙。 阵云起西北,中原暗黄尘。岂无匡时算,无路不得陈。书生亦过计,夜夜占天文。匣剑似识时,中宵哑然鸣。我亦发悲歌,沾衣涕从横。
寄荅子立董兄。明代。边贡。 书来休更问新衔,蹇命非才久自谙。游屐谩誇探虎窟,钓竿何用狎龙潭。终知展季三宜黜,岂但嵇康七不堪。传语故交虚北望,已看华发住江南。
仲夏过红桥阻雨次日寻幽至暮 其二。清代。戴亨。 阴云留过客,携雨到柴门。杯酒谋邻叟,园蔬乞近村。深灯连曙柝,幽梦绕山樊。自古唯萧索,方知重友伦。
春灯曲 其四。明代。王邦畿。 兰丛翠叠气氤氲,月相庄岩看未真。手里星星香线火,曾无分与饮烟人。